音
《唐韻》:午胡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訛胡切,𡘋音吾 —— 國名。
《史記・吳太伯世家》:太伯之奔荆蠻,自號句吳。
【註】宋衷曰:句吳,太伯始所居地名。
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會稽郡,秦置,高帝六年爲荆國,十二年更名吳。
义
又,《說文》:郡也。
《後漢・郡國志》:吳郡,順帝分會稽置。
《韻會》:吳郡、吳興、丹陽爲三吳。
《正字通》:《水經》以吳興、吳郡、會稽爲三吳,《指掌圖》以蘇、常、湖爲三吳,其說不同。
又,〈齊語〉:西服㳅沙西吳。
【註】雍州之地。
义
又,天吳,水神也。郭璞《山海經・贊》:八頭十尾,人面虎身,龍據兩川,威無不震。
义
又,《說文》:姓也。
《廣韻》:太伯之後,因以命氏。
音
又,《方言》:大也。
《說文》:大言也。
《詩・周頌》:不吳不敖。
【傳】吳,譁也。
又,〈魯頌〉:不吳不揚。
《說文》〔註〕:大言故大口以出聲。今寫詩者,改吳作㕦,又音乎化切,其謬甚矣。
【釋文】吳,舊如字。何承天云:从口,下大,故魚之大口者名㕦,胡化反,此音恐驚俗也。
〇【按】《說文》、《釋文》俱云吳作㕦讀,非。而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、《韻會》諸書,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,惟《正韻》收吳入禡韻,《詩》朱註亦作去聲讀。未知孰是,存以備考。
音
又,《集韻》:元俱切,音愚 —— 虞,古作吳。註詳虍部七畫。
《釋名》:吳,虞也。太伯讓位而不就,歸封于此,虞其志也。
义
又,與娛通。
《詩・周頌》:不吳不敖。
【疏】《正義》曰:人自娛樂,必讙譁爲聲,故以娛爲譁也。定本娛作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