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居謁切,音訐。
《說文》:高舉也。或作𢶆。
音
又,《唐韻》:基竭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丘傑切,𡘋音朅 —— 義同。或作担,又作拮。
义
又,與偈通,車疾貌。王應麟《詩攷》:《韓詩》匪車揭兮,見《漢書》王吉傳。
音
又,《唐韻》:渠列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巨列切,𡘋音傑 —— 與𢷒同,或作搩。
《增韻》:舉而豎之也。
《前漢・陳項傳贊》:揭竿爲旗。張衡〈西京賦〉:豫章珍館,揭焉中峙。
义
又,擔也、負也。
《戰國策》:馮煖于是乗其車,揭其劒。
《史記・東方朔傳》:數賜縑帛,擔揭而去。
音
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其謁切,音碣 —— 亦擔也。
音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語訐切,音钀 —— 義同。
音
又,《唐韻》:居列切,音孑 —— 揭起也。
《詩・小雅》:維北有斗,西柄之揭。
又,〈大雅〉:顛沛之揭。
【傳】揭,見根貌。
【疏】樹倒故根見。
《戰國策》:唇揭者,其齒寒。
【註】揭,猶反也。
音
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去例切,音憩 —— 亦高舉也。
义
又,褰衣涉水,由膝以下也。
《詩・邶風》:淺則揭。
《爾雅・釋水》:揭者,揭衣也。司馬相如〈子虛賦〉:涉冰揭河。
音
又,《集韻》:其例切,音偈 —— 揭陽,縣名。
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南海郡揭陽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