牦牛
- 拼音
-
máo niú
- 注音
- ㄇㄠˊ ㄋ一ㄡˊ
牦牛的意思
词语解释
牦牛[ máo niú ]
⒈ 产于西藏的一种大型的野牛或家畜牛;在其背部有短而光滑的毛,在其胸部、体侧、四肢和尾部则有长而卷曲的毛。野牛的毛色黑褐,肩高可达2米,体重可达600公斤。
英 yak;
引证解释
⒈ 反刍家畜。亦有野生者。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,尾毛蓬生似帚,下腹、肩、股、胁等部密生长毛。耐寒,腿短,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。毛可制披衣、帐篷和绳索,绒可制毡。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。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。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,后又以为帽缨。
引
明 郭登 《甘州即事》诗:“牦牛互市番氓出,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。”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兽二·牦牛》:“牦牛出 甘肃 临洮,及西南徼外,野牛也。人多畜养之。状如水牛,体长多力,能载重,迅行如飞,性至粗梗。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,长尺许。其尾最长,大如斗。亦自爱护,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。古人取为旌旄,今人以为缨帽……《山海经》云:‘ 潘侯之山 有旄牛,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。’即此也。”郭小川 《春歌》之一:“西藏 的牦牛, 内蒙 的骆驼,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。”犛牛:野牛。形状毛尾全同牦牛,但比牦牛大。一说即牦牛。 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东北百里,曰 荆山 ……其中多犛牛。”郭璞 注:“旄牛属也,黑色,出西南徼外也。”《新唐书·吐蕃传上》:“其宴大宾客,必驱犛牛使客自射,乃敢馈。”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兽二·犛牛》:“犛牛出西南徼外,居深山中野牛也,状及毛尾俱同牦牛。牦小而犛大,有重千斤者……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。”参见“牦牛”。氂牛:即牦牛。体矮身健,毛长,色多黑、深褐或黑白花斑。耐寒,耐粗饲。尾毛蓬生,可作旌旄。 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泰一 所用,如 雍 一畤物,而加醴枣脯之属,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。”颜师古 注:“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。”唐 杜甫 《锦树行》:“青草萋萋尽枯死,天马跛足随氂牛。”
国语辞典
牦牛[ lí niú ]
⒈ 动物名。哺乳纲偶蹄目。腿短,全身有长毛,野生者色黑,畜养者色白。是青康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力畜。也作「牦牛」。
拼音 máo 部首 牜 总笔画 8
⒈ 〔牦牛〕一种牛,全身有长毛,腿短。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出产,当地人民用来拉犁和驮运货物。肉和乳都可食用。
拼音 niú 部首 牛 总笔画 4
⒈ 哺乳动物,趾端有蹄,头上长一对角,是反刍类动物,力量很大,能耕田拉车,肉和奶可食,角、皮、骨可作器物:牛刀小试(喻有很大的本领,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)。牛黄。牛角。⒉ 星名,二十八宿之:牛斗(指牛宿和斗宿二星)。⒊ 喻固执或骄傲:牛气。⒋ 姓。
-
tóu niú
头牛
-
niú luán
牛脔
-
niú sì
牛饲
-
niú rén
牛人
-
niú yóu
牛油
-
niú lì
牛力
-
shuǐ niú bīng
水牛兵
-
yǎng niú
养牛
-
chóu niú
仇牛
-
niú xīng
牛骍
-
xíng niú
刑牛
-
cài niú
菜牛
-
wèn niú
问牛
-
wō niú guó
蜗牛国
-
niú nǚ
牛女
-
niú duó
牛铎
-
bā niú nǔ
八牛弩
-
guā niú
瓜牛
-
zhòng niú
种牛
-
niú shì
牛市
-
niú pái
牛排
-
niú wā
牛蛙
-
qī niú
期牛
-
niú jīn
牛金
-
wǔ niú qí
五牛旗
-
niú máo
牛毛
-
huáng niú
黄牛
-
bó niú
伯牛
-
niú nǔ
牛弩
-
niú péng
牛棚
-
quán niú
全牛
-
ní niú
泥牛
-
niú huáng
牛黄
-
yě niú
野牛
-
niú míng
牛鸣
-
wéi niú
犩牛
-
niú láng
牛郎
-
zì niú
牸牛
【牦牛】的常见问题
牦牛的拼音是什么?牦牛怎么读?
牦牛的拼音是:máo niú
点击 朗读图标播放牦牛的发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