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韓詩外傳》冰者,窮谷隂氣所聚,不洩,則結爲伏隂。
謹按韓詩外傳無此語,查初學記引作韓詩。謹照初學記原文省外傳二字。冰字上增說字。結字下增而字改。
《正韻》古文冰作仌,凝作冰。後人以冰代仌,以凝伐冰。
謹按文義伐冰改代冰。
〔冰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冫部。
〔冰〕字拼音是bī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冫、水,五行属水。
〔冰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仌,从水。金文作“仌”。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,体积增大,表面上涨( 上拱 )形。《说文》:“冻也,象水凝之形”。小篆繁化,增加“水”变成。从“仌”从“水”的会意字,于是“仌”就专用作部首。本义是水冻结而成的固体。
〔冰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bīng] ⑴ 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⑵ 结晶成固体,呈结晶形的⑶ 使人感到寒冷⑷ 用冰贴近东西使其变凉⑸ 洁白明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