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
《唐韻》:徒果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杜果切,𡘋音垜。
《說文》:不敬也。本作憜,从心,隋聲。或作惰。
《玉篇》:怠也、易也。
《禮・曲禮》:臨祭不惰。
【註】爲無神也。
《左傳・成十三年》:今成子惰。
【註】惰則失中和之氣。
音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徒臥切;《正韻》:杜臥切,𡘋音䝐 —— 懈也、怠也。
《增韻》:不恭也。
《書・益稷》:股肱惰哉。
【註】懈怠緩,慢也。
《左傳・僖十一年》:受玉惰。
【正義】執玉𤰞,替其質也。
《禮・玉藻》:惰游之士。
【註】惰游,罷民也。𡘋去聲。
义
又,通作媠。
《前漢・谷永傳》:車馬媠游之具。
〈兩龔傳〉:媠嫚無狀。
义
亦作墯。
《後漢・單超傳》:徐臥虎唐兩墯。
【註】持兩端也。
音
又,《集韻》:徒禾切,音駝。
《禮・曲禮》:言不惰。
【註】惰,訛不正之言。一讀徒禾反,一讀徒臥反。
〇【按】徒字杜字皆定母,而吐字則入透母矣。
《正韻》惰字上聲切透母,而去聲又切定母,不如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上去兩聲之協於一也。